廣西融水:縣貝江村市場
融水縣貝江農貿市場
隨著全國各地農貿市場改造的深入,有設計感和生命力的農貿市場不斷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中,人們對菜
市場的傳統觀念也在不斷改變。
比起普通傳統菜農貿市場暗、臟、亂的市場環境,那些富有文化氣息,地方特色與現代設備設施融合的市場,
則更能吸引人流和提高商業價值。
設計構想
傳統文化與現代市場交相輝映
融水是廣西少數民族苗族生活的重要聚居地,苗族特色村寨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、社會和文化三種現象相互
作用、長期發展的產物,是少數民族智慧的結晶,其保護與傳承發展具有歷史與現實雙重的重要意義。
融水縣貝江菜市場選取苗寨特色的吊腳樓建筑為背景主題,搭配具有苗族刺繡及服飾風情的圖紋裝飾,再現
苗寨市場交易的情景,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少數民族煙火氣息。
項目策劃
市場名稱:融水貝江智慧農貿市場
市場面積:3600平方米
設計內容:裝飾設計/品牌創意
設計內容:裝飾設計/品牌創意
設計時間:2020年7月
地理位置:
融水貝江農貿市場,位于融水縣民族大道貝江村產業園,地處金域中央住宅小區旁,附近小區住宅林立,且
鄰近商業圈,并有學校、醫院、飯店,人流旺盛。
目標客群:
以周邊苗族群眾為主的少數民族群體,具有一定的消費潛力,注重本地文化和體驗。主要滿足群眾的日常財
迷油鹽消費,具有消費頻次高,地方特色產品消費多的特點;
設計定位:
如何打造一個吸引本地客群及受眾的農貿市場?地理位置、周邊客群、消費檔次、體驗感覺等定位是核心內容。
民族特色、市井文化、場景體驗
結合周邊的少數民族客群特點,通過競品調研,我們將市場定位為:采購一站式、文化體驗型、星級智慧農貿市場。
市場布局
農貿市場是民生性與商業性相結合的場所,因此在空間布局上,與其他商業建筑也有相似之處。對于傳統菜場來說,
只注重營業空間的打造,消費者也只會在購物后迅速離開,而新型農貿市場建筑設計中,會更注重多元空間的打造,
預留足夠的引導空間和輔助空間以吸引人氣,充分發揮農貿市場的民生價值。
根據前期的調研和論證結果,設計師針對周邊消費群體、本地消費習慣、競品的業態特點等,對市場的平面布局和
業態劃分做了合理排布。
在新型農貿市場建筑設計中,要認真考慮人流動線,綜合考慮空間布局,做好通道設置。同時,市場在建筑設計的
過程中,應提前預備多個出入口,做到人貨分離,避免相互影響,提升顧客體驗。圍繞市場一周,以扶貧交易區打
造本地自產自銷區,為本地蔬菜、貧困居民提供了交易空間空間,也解決了馬路市場的城市管理的大難題。
效果展示
具有苗寨文化傳承的菜市場
諸多農貿市場的功能性質都大致相同,如何能夠讓功能統一、造型單一的農貿市場展現出多樣的姿態——是在新型
農貿市場建筑設計中需要著重思考的。作為民生場所,其建筑本身也具有公共性,在進行設計時,要充分考慮建筑
外觀與周邊環境的關系。將農貿市場的建筑造型與周邊環境保持高度協調,甚至融入到環境之中,一方面,是農貿
市場特色化的表現,可以根據在地環境進行特色設計;另一方面,可以在后續經營中,拉近與當地居民之間的距離,
提升居民的好感度。
摒棄過多的裝飾,切入主題,以苗寨文化特色的建筑為基底,營造出濃濃的地方特色。市場設置特色入口,引人入
勝;布置文化街,帶領人們重溫歷史,傳承歷史,體現市場的公益性與獨特性。
文化元素的融入,在傳統農貿市場功能基礎上進行功能疊加,吸引非消費群體光顧,帶動市場人氣。市場主通道處,
高低起伏的半坡黛瓦屋頂,形成錯落有致的空間格局。透過屋檐和窗臺,還可窺見另一處的別致風景。
市場截取了苗寨吊腳樓的榫卯結構,不用一根釘,充分展示了苗族人民智慧與古樸。
大紅的燈籠和苗族刺繡,每一處都浸透著苗族人對美好生活的的向往;
扶貧專區的設計融入,使城市馬路市場找到了新的出路,更為苗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構筑了一個特色的平臺。
不同的生態環境、生產及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,造就了各民族、各地區不同的文化傳統。而人民對美好生的向往是一
樣的。貫通設計別出心裁,專注在農貿市場設計領域,為每一個市場表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,為中國民生貢獻力量。

以品質為廣大客戶提供專業的服務,是國內涉農領域專業設計公司。
快速導航
